一名隐士的前半生_第五百五十二章 比乱麻还乱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五百五十二章 比乱麻还乱 (第4/4页)

 把话头当成自我的全部,其余的,不管它,它自然会跑掉。这种想法,支撑我过好了后面的禅七过程。

    在这期间,漠然地看着自己的种种不舒服,甚至所有思绪的断裂,升起或者消亡,都是那么自然的,不需要努力的过程。我的所有努力,都在那话头上,让它一次次回到我注意力的中心位置。

    当以话头为中心时,不是没有妄想。我发现,许多杂念与妄想,不管有多少,不管持续时间多长,它都是变化的。也遵循成住坏空的规律,泡沫的产生与破裂,光彩的绚烂与消失,都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现象。

    我体会到一种新的状态,那就是隐约出现的断裂现象。也就是说,没有一件事,没有任何一个感受,是可以持续不变的。出来的时候是突然的,消失也是突然的。这个世界,只要我不去人为地连续它,它就是不连续的。

    我原来看到过一个理论,也与此有关。

    说一个人产生某个想法,这个想法驱动我们产生语言或者行为,最快的速度,也需要0.16秒。那么,按此推论,我们所有的言行,都是基于过去或者历史的思想或情绪。或者说已经变化了甚至消失了的过去的思想或情绪,主宰着我们现实的言行。这不可笑吗?这不荒诞吗?

    所有言行并不由当下的思想决定。当下,是指绝对同步的时间。从理论上讲,言行与思想的时间差,造成了我们对事物认识的一个错觉,事物是整体并且连续的。

    这就像我们看见的星光,表面上是我们看到现在的星空,其实,那遥远的星光,许多是几十万年发出来的,我们看到星球的样子,只是它历史上的样子。它今天是什么样,因为距离,所以无法看见。因为光,也是有速度的。

    我们把当下那一瞬间的感受当成历史的延续,错觉就这样产生了。其实,当下的思想,早已变化。

    不能任由这种变化,这种已经开始消失的思想情绪主宰我们现在的言行,所以,我们必须找一个不变的思想来代替,或者我们不做言行,只体验思想的某种稳定的确定性。这就是绳子,这就是话头,这就好比让情绪与身体按了暂停键,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当下。

    这些思想,也属于走神,但磨刀不误砍柴工。想通了,做起来就容易了。

    过去有句话,叫“知易行难”,这只是开关的状态。陶行知先生之所以取这个名字,是因为他进入了更高的层次。所谓“知易行难”,是因为你还没有真知道,半懂半不懂的状态,行动起来就非常困难。

    但一旦有了“真知”,达到全知,行动起来就非常容易了。但是,全知谈何容易,那是大悟之人的境界。所以,高手们的状态,更多的是“知难行易”,只要你真正通晓了,行动起来就容易得多。

    俗话也这样讲,难者不会,会者不难。

    我是这样搞的:那些烦恼杂念与妄想,不把它当成自我,它是个客人,它来了,终究得走。反复训练了几个小时,发现我开始理解经典上所说:“客尘烦恼”这四个字了。

    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,既然这些思想杂念是客人,那么主人是哪个呢?主人就是那个一边看热闹的人吗?这是不是有两个主人的嫌疑,我是二重人格吧?这是不是有“头上安头”的弊病,我这是没事找事吗?

    这种情况是无法分析的,不可能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,也不可能在空中左脚踩右脚,让自己飞得更高。

    无法分析就不分析了,我记起师父们的话,这话头,不是用来分析联想与对比的。话头就是话头,是用来拴心的,甚至是用来拴身体的。

    跑香经行时,你得拿话头拴住自己。坐下来也要拿话头困往自己的思维。就连睡觉时,话头也尽量不忘,当然实践中肯定要忘的,我们还没高到那种程度。那就按要求,睡醒后,第一时间回忆起话头,把清晨第一丝清醒,全部交给它。

    问题是,这两天,我根本就没机会睡醒,都是被叫醒的。叫醒后,还没来得及回忆话头,就要迅速机械地完成叠被子,整理床铺,洗漱等一系列活动。

    或许到吃饭时,走在通往斋堂的路上,才猛然觉醒:“嗨,洗头丢了好久了,这才想起来,念佛是谁?”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