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历代政治演进_第四章改革变法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四章改革变法 (第1/12页)

    李悝变法

    战国初期,各诸侯国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势力,都想方设法吞并别的国家的土地,削弱别的国家的实力。而魏国新政权的巩固要求改革以图强,于是,魏文侯招才纳贤,任用李悝为相,试行变法。

    李悝,魏国人,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,法家学派的创始人。

    据相关史料记载,李悝出身于山西运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,青少年时期外出求学,成为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学生。而子夏是“孔门十哲”之一,当时常因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,而他的政治思想则得到魏文侯的推崇,魏文侯后将子夏邀请到魏国,让他在西河聚徒讲学。当时跟随子夏的学生有三百多人,形成“西河学派”,名噪一时。就是在这一时期,李悝成为子夏的得意门生。后来,子夏的弟子中,比较有名气的都被魏文侯收归麾下,李悝由此得到魏文侯的赏识,被任命为相,试行变法,从此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之先河。

    “尽地利之教”以励民

    李悝生活的时代,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。农业如果受危害,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会受影响。于是,李悝根据魏国土地的实际情况,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角度,给魏文侯算了一笔账,使魏文侯看到了农业的重要性。得到了魏文侯的支持,李悝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。他首先鼓励农民多种杂粮,深耕细作。让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,每年生产出来的粮食,除了上缴的税,其余的剩余产品都归自己所有。由此,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增。没过几年,魏国粮食增加,国力渐强。

    “平籴”为免伤民

    年景好的时候,农民手头的粮食很多,不容易卖出去,即使卖出去了,也只能以低价出卖。一旦到了灾年,粮食大量减产,粮食价格就会一路飙升,这样就会使很多不种地的居民买不起粮食,从而必然导致百姓离散国家贫困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,李悝采取“平籴法”,在好年份里,由国家收购农民的余粮,在坏年份里,官府则按平价把粮食卖给百姓,粮食价格变得相对稳定。这以后,即使遇上饥荒年月,百姓也不会离散各地。魏国很快就走向了安定和富强,成为“战国七雄”中最强的诸侯国。

    夺“淫人”之禄以广招贤士

    魏文侯跟李悝讨论如何治理国家。在魏文侯看来,自己赏罚得当,按理说天下贤士应该纷纷而来,可实际情况是没有多少人来。他还认为自己爱护百姓,百姓应该满意才是,可百姓还是少不了抱怨。对于这种状况,魏文侯很是费解。李悝趁机向魏文侯指出世卿世禄制的弊端,又向魏文侯提议,废除世卿世禄制度,取消那些“淫人”(李悝对世袭贵族的称呼)的俸禄,用以招揽天下有志之士。权衡利弊后,魏文侯最终采纳了李悝的建议,在全国推行这项新法令,不论出身门第,广招天下贤士。一时间,四方人才竞相归附,一大批怀有报国之志,却无处施展才华的有才之士,得以顺利进入国家权力中心,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。更为可贵的是,不少并非出身魏国的精英人物,如乐羊和段干木等人,也先后融入了魏国改革的大潮,在魏国的崛起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。

    著《法经》,固成果

    由于魏文侯的大力支持,李悝大刀阔斧,变法效果显著。但是在新法执行的过程中,取消世卿世禄制度,必然遭到世袭贵族的强烈反抗,致使变法遭遇强大的阻力。为了巩固已有的变法成果,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,更为了变法的继续推行,李悝研究并总结了当时各国的法律,制定了《法经》。为使《法经》真正行之有效,李悝又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,使它变成法律,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变法成果,并保证变法的继续进行。

    吴起,战国时期卫国左氏人,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和政治家,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。

    据史料记载,吴起曾到鲁国拜孔子的弟子曾参为师。后来母亲去世,为了“誓为卿相”的誓言,吴起没有回家居丧。而曾参是个大孝子,在他看来,吴起不为母亲服丧,简直是大逆不道。于是,曾参同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,将其赶出了师门。

    吴起转而钻研兵法,来到鲁国,正赶上鲁穆公改革内政,吴起就留在了鲁国。后来齐国大军压境,鲁穆公想用吴起为将,又因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而犹豫不决。吴起即回家杀死妻子以表明自己绝齐的心迹,随后率大军大败齐军。后遭鲁穆公猜忌,当时魏文侯招贤纳士,吴起于是离开鲁国,辗转来到魏国。魏文侯十分爱惜人才,当时,在他身边已经聚集了卜子夏段干木魏成子乐羊等一大批文臣武将。对于吴起的到来,魏文侯十分重视,先任他为将军,后又破格提拔为西河守。

    在魏文侯的重用下,吴起的军事才能尽显,政绩显赫。在镇守西河的军事实践中,吴起提出了“战胜易,守胜难”“内修文德,外治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